ID: 23905861

4.1 课时2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防火与灭火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624921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燃烧,九年级,2024,教版,化学,学年
  • cover
(课件网) 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时2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防火与灭火 1.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2.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做饭时,有时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就需要调节一下灶具或炉具的进风口,这是为什么呢? 进风口 调节轮 进气口 调节轮 一、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碳的完全燃烧: 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C O2 CO2 碳 + 氧气(充足) 二氧化碳 点燃 2.碳的不完全燃烧: 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C O2 CO 碳 + 氧气(不足) 一氧化碳 点燃 完全 燃烧 不完全 燃烧 当氧气充足时, 可燃物完全燃烧, 放出的热量多。 当氧气不充足时, 可燃物不完全燃烧, 放出的热量少。 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在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甚至生成微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讨论 交流 做饭时,有时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 原 因 氧气不充足,燃料中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CO等物质 解决办法 调节一下灶具或炉具的进风口 进风口调节轮 (1)可燃性 注意:点燃一氧化碳前应做什么呢? CO 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会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现象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原理 2CO + O2 2CO2 点燃 3.一氧化碳 中毒原因 防治措施 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使人体缺少氧气而窒息,甚至死亡。 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一氧化碳 血红蛋白 氧气 (2)毒性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煤气中毒的事故,使用煤炉应注意什么? 注意:用煤炉取暖时应加装烟囱,并注意通风。 急救措施: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交流讨论 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发生煤气泄漏应怎么办? 关闭阀门 严禁第一时间开灯 或拨打电话 开窗通风 交流讨论 技术设计 我国汉代的釭灯是一种充分燃烧型灯具,通常制成人形、动物形或器物形。灯的导烟管分单管和双管两种,其作用是把烟气导入灯腹内,减少室内的烟尘污染。灯盘一般带有灯罩,灯罩由两片弧形屏板构成,其作用除配合导烟管控制 污染外,还可以调节开合方向和开启程度,达到挡风、调光的目的。 以汉代的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为例,灯的整体造型呈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首颈(衔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可拆卸清洁。灯点燃时,烟雾通过导烟管溶入体腔内的清水,让外部空气不断进入灯罩内部使燃油充分燃烧,灯罩的档风和调风都有利于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 汉代的灯具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类似的铁皮导烟罩。 人类的进步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 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蜡烛熄灭,并讨论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灭火。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用嘴吹灭或用书扇灭 用水浇灭 用剪刀剪去烛芯 倒扣一个烧杯 …… 用湿抹布盖灭 降低温度 降低温度 移走可燃物 隔绝氧气 …… 隔绝氧气,降低温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利用其中一个原理即可灭火。 思考: 灭火时这三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吗?为什么? 常用的灭火器材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