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致云雀 雪莱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雪莱,把握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追求,分析出诗人要表达的情绪。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中典型手法的分析,理解云雀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文中弥漫着的对压迫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认同诗人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内心激情释放的迫切感。 导入新课 西风颂(第五节) 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人请求西风帮助他扫去暮气,把他的诗句传播到四方,唤醒沉睡的大地。最末两句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它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浪漫主义文学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雪莱于1822年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歌《西风颂》《致云雀》 作者简介 背景探寻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得不到保障。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云雀?你都能看出云雀主要有哪些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如: 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这个定义说得很清楚,“通感”是感觉相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种具体的感觉现象彼此沟通。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移就又叫词语移用。它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的运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 我的车子缓缓地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驶过那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