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起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之涣登鹳雀楼,领悟生活哲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登飞来峰,抒发心中想法:“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陈子昂登幽州台吊古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课堂导入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开始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55岁的杜甫(西南漂泊时期),身在夔州,独自登高临眺,写下此诗。此时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本将入严武的幕府,因其病逝,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顺流东下,最终因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三年之后杜甫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本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 杜甫 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初读感知 登高所见 (写景) 登高所感 (抒情) 一、作诗苦:景物描写的苦心经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莫砺锋评价此诗:“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请你结合这句评价,分析前两联。 细读品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猎猎狂风,感“身不由己” 高远之天,伤“渺小之躯” 仰视之景 哀猿之啸,慨“凄凉之境”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细读品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沙洲孤立,水清沙白, 映“茫然之情” 孤鸟盘旋,叹“同病相怜” 俯视之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首联:登高俯仰所见所闻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捕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多感官结合 细读品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无穷 悲 羡 细读品味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