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难点、难点) 3、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古籍,总能在山水墨痕间邂逅千年前的诗意中国。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朝,推开一扇文人雅趣的窗———那里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澄明之境,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生机之美,更有一位隐士与友人以山水为笺、以情志为墨的心灵对话。 这便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篇仅六十八字的短札,却道尽了山川之妙、赏心之乐。此刻,让我们暂且放下都市的喧嚣,跟随笔尖流淌的文字,漫步于青崖白云间,去探寻古人如何在自然中安放灵魂,又如何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超越时空的山水哲学。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叩开这封跨越千年的“山水情书”。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袜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人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创作背景 时代环境:南北朝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精神解脱,常于书信描山绘水,表自身所好并慰友人。 人物关联:谢中书即谢微,与陶弘景皆卒于大同二年(536)。谢微任中书舍人后限是526年,任中书郎在532年,时陶弘景已七十多岁,此篇为晚年答谢微书信。 作者经历:陶弘景早年游历江浙名山,三十七岁退隐茅山,在江南山水间度过四十余载,晚年俊赏山林、心灵净化,凝聚对江南山林情韵写下此文。 文学文化常识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山中宰相”的来历: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因号“华阳隐居”,以明其志。 有一次,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只见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借此表达了他对恬静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整体感知】 1.读一读·正字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