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7408

1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54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 cover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能背诵默写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大意。 3.通过品味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品味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领,进入新课 同学们,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人吟咏明月的诗句吗? 例: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明月”承载着千载以来诗人对家乡、对亲友的深情厚意,又或者表达自己内心对人生、未来的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跟随苏学士的脚步,看看别样的明月,别样的风景,体会作者别样的情思。 二、知人论世,预习交流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及文章写作背景,教师做必要补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歌方面,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学方面,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2.背景链接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的奏章中暗语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三、诵读文本,初读感知 1.播放名家诵读视频,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交横(héng) 2.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句读,初步感知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流点拨】强调朗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停顿、节奏、轻重,还有语速、语调,还有感情。 3.全班自由诵读文章,对照书本课下注释,参考工具书,理解重要词句。 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月色入户:门 怀民亦未寝:睡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