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7709

《中国教师报》深入报道“精设教学”

日期:2025-09-17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8次 大小:8895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国教师报,深入,报道,精设教学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9月17日,《中国教师报》在“发现课堂改革样本”栏目,以《如何让“因学施教”更高效?———一位数学教研员的22年应答》为题,深入报道“精设教学”。 一、附《中国教师报》文章图片 二、附“精设教学”课例展示照片(2019年,布心中学) 三、《中国教师报》报道全文如下: 如何让“因学施教”更高效 ———一位数学教研员的22 年应答 与往常一样,洪飞穿行在教室不同小组间查看学情。一名学生的草稿纸上,一道二次函数题被反复涂改,步骤明显有些混乱。他停下来询问:“卡在哪了?”学生抿嘴不答,笔尖却握得更紧了。 这是发生在 2003 年的一个课堂场景,那个时候新课改刚刚启动,洪飞还是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那天夜里,洪飞反复翻看学生的作业本,迟迟没有入睡:为什么近1/3 的学生会在同一道题前“打了绊”;同样的讲解,为什么有学生豁然开朗,有学生却越学越沉默? “我们真的了解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吗?”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被刻进了洪飞的思考里。 12年后的2015年,深圳市罗湖区一份课堂调研报告再次印证了洪飞当时的忧虑:超过60%的数学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时间平均不足10分钟;八成教师凭经验判断学情,缺乏客观数据分析,“就像西医看病不拍片,全靠手感断病”。 洪飞坐不住了。在一次区教研会上,他抛出那句后来被多次引用的话:“我们的数学课究竟应教给学生什么?”显然,这句话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共鸣。 洪飞知道,是时候走出经验的“舒适区”了。 缘起:让教学不再“空转” “教学若不能精准响应学情,那就是在‘空转’。”洪飞很清楚,再一味依赖经验判断学情、设计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洪飞开始致力于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投身更精准的教学研究。2012年,在全区教学经验分享会上洪飞道出了一个他实践后的发现:通过充分的学情调查和精准设计“问题链”推进教学的班级,课后主动提问的学生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这坚定了其“以问促思”的教学方向。 2014年下半年,洪飞调任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担任数学教研员。这样的研究有了更多的资源支持。2016年,他在主持研究深圳市重点课题时首次提出了“精设教学”的概念。 何谓“精设教学”?“精设教学”立足新课程改革,面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实证的学情诊断,实施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是一套可复制、可落地的课堂操作系统。于是,一条聚焦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由此展开。 这一年,洪飞团队不仅构建了“三精四环节”课堂模式,还研发出了《精设教学课堂观察测评表》。如果说“三精四环节”模式像为课堂教学搭建一条高速公路,那么这个课堂观察测评表则更像一套“课堂 CT”,能清晰扫描出教学环节的强弱。罗湖区布心中学教师胡婷至今记得,这张表精准指出她在“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中“知识内化”环节的问题。她据此调整教学,增加错题分析和小组重构活动———学生居然自己讲通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明显提升。 精设教学从模式开发到工具确立,始终聚焦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实现了更精准的教学。 如果追溯精设教学的缘起,其雏形早在 2003年就已萌芽。那时洪飞在学校带头建起“高中数学教与学”网站,系统收集、整理、分类教学资源,构建了早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了解全国课改学校的先进经验,他还一路北上先后到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蹲课堂,一蹲就是几天。别人看热闹,他则一定要研究出背后的门道:为什么“先学后教”的课堂学生更善于提问?为什么“问题链”设计能激活那些沉默的孩子? 这一切都是在为后来“精设教学”的提出做铺垫。 探路:“精设教学”让课堂更高效 按照洪飞团队的最新描述,精设教学是提升课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