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1. 说出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用到的地理知识。 2. 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道地理对自己生活有用,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意义。 1.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句谚语反映的是地理与_____的关系( ) A. 风土人情 B. 工业生产 C. 农业生产 D. 日常生活 2. “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主要反映的是地理对_____的影响( ) A. 生产建设 B. 日常生活 C. 风土人情 D. 交通旅游 3.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气候对_____影响重大( ) A. 日常生活 B. 农业生产 C. 工业生产 D. 交通出行 4. 阿拉伯人多身着白袍,头戴纱巾,其原因是( ) A. 适应多风沙的地理环境 B. 传统服装 C. 审美观念 D. 风俗习惯 5. 下列国家与其传统风情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巴西—足球 B. 西班牙—斗牛 C. 波兰—风车 D. 沙特阿拉伯—驼队 6. 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理之谜的是( ) A. 东非大裂谷的未来 B. 四季的变化 C. 南极大陆的煤田 D. 中国举办奥运会 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联;厚重的皮衣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图1 阿拉伯人 图2 藏族人 图3 因纽特人 (1) 阿拉伯人的服装:阿拉伯人生活在_____,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身体的直接晒射,灌满空气的长袍又有良好的_____作用。 (2) 藏族人的服装: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肩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气温_____的特点。 (3) 因纽特人的服装:为了适应_____的气候,因纽特人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 气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4示意生活在北极附近因纽特人的狗拉雪橇的交通运输方式,图5和图6示意两种传统服饰。读图完成8~10题。 图4 图5 图6 8. 下列关于图4所在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B. 位于北半球寒带地区 C. 位于南半球温带地区 D. 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 9. 在图4所示地区能看到的独特自然景观是( ) A. 成片的椰林 B. 成群的企鹅 C. 出没的北极熊 D. 金色的沙漠 10. 下列对于图中传统服饰与当地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5女子服饰轻薄,反映出当地气候湿热 B. 图5女子可能位于阿拉伯地区 C. 图6男子服饰是为了适应气温较低的环境 D. 图6男子可能位于寒带地区 11. 人们的饮食与地理密切相关,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环境较湿,冬季更加阴湿,因此喜食偏_____口味。徐州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水运占次要地位,主要是因为_____。徐州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因此其餐桌上的主食为_____。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1. C 2. B 3. B 4. A 5. C 6. D 7. (1) 干旱的沙漠 通风 (2) 昼夜温差大 (3) 寒冷 8. B 9. C 10. A 11. 辣 河流少 面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