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9033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3200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10课,割据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 从共和摇摆到乱象丛生 ——— 民主道路的挫折与近代中国的深层困境 设计意图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安排,实现多重教学价值。 本课教学设计以“从共和摇摆到乱象丛生 ——— 民主道路的挫折与近代中国的深层困境”为核心立意,紧扣大单元贯通总纲,通过结构化的内容编排、递进式的问题链设计及多维度的素养渗透,实现“史实理解 — 逻辑分析 — 价值认同”的教学闭环,助力学生深度把握近代中国民主探索的曲折历程 课程标准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12-1920年时间轴,明确袁世凯独裁(1913-1916)、张勋复辟(1917年7月)、军阀割据(1917-1920)的先后顺序,建立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史料实证:对比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袁世凯颁布)条文,归纳独裁统治的表现(如废除责任内阁制),培养对史料的解读与比较能力。历史解释:结合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军阀割据根源”(帝国主义分赃、地方势力崛起),形成对民国初年政治乱象的多维度认知。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袁世凯破坏共和与复辟、护国护法相关内容及军阀割据情况教学难点:复辟兴衰原因、护国护法局限及军阀混战反映的问题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课主线: 1.纵向时间串联1912-1918年,袁氏独裁复辟、护国护法开展,袁死后军阀割据,共和之路多波折。2.横向维度拓展政治争共和反独裁,经济停滞民生苦,思想反思传民主,社会战乱危机深。3.核心定位锚定承辛亥启新文化,探共和受挫之因,显民众坚守民主,明救亡图存主线。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共和道路探索的关键章节,教材内容围绕“共和摇摆 — 抗争 — 乱象丛生”的主线展开,通过“袁世凯独裁与复辟”“维护共和的斗争”“军阀割据与混战”三部分的结构化编排,结合递进式问题链设计,既呈现核心史实,又深化历史逻辑,同时呼应大单元 “近代中国深层困境” 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史实承载 — 逻辑递进 — 价值引导”特征。以下结合各板块问题链,从内容定位、知识逻辑、重难点适配及目标关联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袁世凯独裁与复辟: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 本板块是本课开篇,聚焦“共和制度遭遇首次重大冲击” 的核心内容,教材通过梳理袁世凯从掌权到复辟的完整过程,为后续“抗争”与“乱象”铺垫历史背景,问题链设计紧密贴合教材内容的“手段 — 结果 — 本质”逻辑。二、“维护共和的斗争:护国与护法”本板块是本课的 “抗争环节”,教材以“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为核心,呈现“面对共和危机,先进力量的反击”,问题链设计围绕“目标 — 局限 — 精神”展开,既凸显抗争的意义,也不回避失败的根源,体现教材“客观叙述历史”的特点。三、“军阀割据与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本板块是本课的“结果与延伸”环节,教材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核心,呈现“共和秩序崩溃后的乱象”,问题链设计围绕“格局 — 特点 — 影响”展开,既梳理基础史实,也深化对“近代中国深层困境”的理解,是本课“乱象丛生”主题的集中体现。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基础与历史思维能力,但面对“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这一充满矛盾与复杂性的历史阶段,在知识衔接、逻辑理解与深层认知上仍存在特定优势与不足。1、知识基础:有前期铺垫,但存在“断层”与“模糊”2、认知能力:能初步分析史实,但缺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