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设计意图 本设计以“思想启蒙 — 爱国运动 — 历史转折”为主线,通过问题链导学,对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借助多元史料与视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历史逻辑,如从新文化运动背景理解其兴起必然性,从五四运动主力变化认识阶级力量影响。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最终落脚家国情怀,实现从历史认知到精神传承的升华,契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与五四运动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理解思想变革与群众力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定位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至1919年五四运动发展的时间线,明确两者的先后关联与五四运动的阶段(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史料实证:结合《新青年》文章、五四传单,佐证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铺垫与五四运动的斗争诉求。 历史解释:简析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的思想基础,阐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内涵。 家国情怀:感悟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启蒙精神、五四青年的爱国斗争精神,增强时代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铺垫作用;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与发展阶段(中心、主力变化);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逻辑关联;把握“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历史定位的影响。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1915年陈独秀倡新文化启蒙,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五四,京学游行后转沪、主力学生变工人,后续马传加速,为 1921年中共成立奠思想干部基。)横向维度拓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批孔教、推白话文反封建,为五四供思想武器,五四转思想为爱国实践;政治上:北洋黑暗、巴黎和会分山东、十月革命予范式;社会上:一战民资壮工人,学市民工联合成反帝浪。)核心定位锚定(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彻底反帝反封建性质,工人阶级首次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实现从思想启蒙到革命实践的历史转型。)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处于中国近代史“早期现代化探索深化”阶段,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成立,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教材先阐述新文化运动,从背景、兴起、内容到影响,凸显其思想解放价值;再讲五四运动,按“背景 — 爆发 — 扩大 — 意义”展开,明确其革命转折地位;最后关联现实,强调五四精神传承。教材史料丰富,含文献、图片与表格,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但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与五四运动成果的深层分析稍显不足,教学中需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理解近代中国思想与革命发展的复杂性。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辛亥革命等近代化探索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状况有基础认知,但对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内在联系理解较难。高一学生具备一定史料阅读能力,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易混淆,且家国情怀需进一步引导。整体需通过具象史料与问题引导,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性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难的问题,采用“概念拆解 + 案例辅助”策略,如讲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表格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举例说明无产阶级领导的具体表现。针对小组合作参与不均,实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