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中国同盟会》教学设计 变局中的抉择与抗争 ———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命运转折 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立足“变局中的抉择与抗争”核心主题,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历程为主线,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搭建“史实感知 — 逻辑分析 — 价值认同”的认知框架。紧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问题链串联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背景、革命纲领、组织活动及历史影响,在对比分析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突破“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局限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本质差异”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下理解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艰难抉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同盟会章程、《与妻书》等史料,实证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活动与精神。历史解释:能阐释孙中山思想转变、同盟会成立及三民主义内涵,理解资产阶级革命从分散到凝聚的逻辑。家国情怀:感受孙中山、秋瑾等志士的革命担当与牺牲精神,认同“振兴中华”的历史追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的内涵;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难点:理解同盟会成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质的飞跃”;分析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1866-1911年为时间跨度,串联 “个人觉醒→组织建立→群体实践”的革命历程横向维度拓展:从“国内 - 国际”“阶级 - 思想”“事件 - 人物”多维度解析历史动因核心定位锚定:围绕“组织凝聚”与“思想觉醒”两大主题,凸显本课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单元中的枢纽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文以“从星火聚势到纲领立魂 ——— 资产阶级革命的组织凝聚与思想觉醒”为副标题,构建了“个人探索 — 组织凝聚 — 实践奋斗”的递进式内容框架,契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萌芽到发展的历史逻辑。 第一目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聚焦资产阶级革命的 “个人觉醒与探索起步”,通过梳理孙中山从改良思想转向革命道路的历程(如早年学医经历、上书李鸿章失败、创立兴中会等),揭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萌芽源于对民族危机的深刻认知,为后续组织建立奠定“思想源头”与“个人引领”基础,承载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第二目“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作为核心内容,围绕“组织凝聚与纲领立魂”展开,先阐述同盟会整合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过程,凸显其“全国性统一革命政党”的特质;再解析“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联,明确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与理论体系。此目既呼应副标题“组织凝聚”与“纲领立魂”的核心,又为突破 “革命纲领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学难点提供素材,是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载体。 第三目“革命志士的奋斗”,以“实践与牺牲”为主题,列举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史实,展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的具体行动。这一目上承组织与纲领的理论构建,下接革命实践的现实检验,通过呈现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强化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艰难性”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同时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整体而言,教材三目次层层递进,既清晰呈现资产阶级革命从思想到组织、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脉络,又紧密关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开展“史实 — 逻辑 — 认同” 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优质内容依托。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晚清改革失败有初步认知,但对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区别较模糊。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弱,需通过情境创设(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