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中 国 历 史 从共和摇摆到乱象丛生 ——— 民主道路的挫折与近代中国的深层困境 日军占领青岛 蔡锷(1882—1916)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本课定位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1912-1918年,袁氏独裁复辟、护国护法开展,袁死后军阀割据,共和之路多波折。 横向维度拓展:政治争共和反独裁,经济停滞民生苦,思想反思传民主,社会战乱危机深。 核心定位锚定:承辛亥启新文化,探共和受挫之因,显民众坚守民主,明救亡图存主线。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一、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12-1920年时间轴,明确袁世凯独裁(1913-1916)、张勋复辟(1917年7月)、军阀割据(1917-1920)的先后顺序,建立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 史料实证:对比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袁世凯颁布)条文,归纳独裁统治的表现(如废除责任内阁制),培养对史料的解读与比较能力。 历史解释:结合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军阀割据根源”(帝国主义分赃、地方势力崛起),形成对民国初年政治乱象的多维度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袁世凯破坏共和与复辟、护国护法相关内容及军阀割据情况 教学难点:复辟兴衰原因、护国护法局限及军阀混战反映的问题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1914年11月,在军警的严密保护下,袁世凯身穿黑色十二章衮(gǔn)服,缓缓登上天坛圜(huán)丘,举行祭天之礼。明清两朝,都有天子率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天的惯例,而十二章衮服正是皇帝祭祀时的礼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复辟帝制的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 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 任务01 袁世凯独裁与复辟: 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 问题链导学: Q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过哪些手段逐步破坏共和制度? Q2.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二次革命被轻易的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的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4)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1)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1914年10月,解散国会。 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Q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过哪些手段逐步破坏共和制度?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皇帝 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思考:《二十一条》的签订对中国和日本各有何影响? 对中国: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中日矛盾加剧。激发中国人民反日爱国的斗争,加速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垮台。 对日本: 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为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中国提供了条件。 卖国贼 2.对外卖国 二十一条是灭亡中国的卖国条约,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签订“二十一条”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洪宪帝制”三部曲: A.谋正式总统 B.谋终身总统 C.谋帝制 坐在龙椅上的袁世凯 袁世凯与各国使节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