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9189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0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 cover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友人和元方对话时的心理,体会元方聪慧机敏、有理有据、品行正直的性格,感受《世说新语》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风格特点。 3.通过辨析人物言行,感受率性而为、洒脱真率的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咏雪》,领略了谢道韫的咏絮之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世说新语》里的另一则故事。这篇小说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题目是什么意思?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期:相约,约定。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尝试划分节奏。 2.请学生示范朗读,另一位学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并纠正,纠正字音后生齐读。 不(fǒu),同否。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但是这则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顾为什么是回头看的意思?能不能给它组个词?回顾、不屑一顾。顾是什么偏旁?页字旁。页字旁的字大多跟头有关,比如额、顶、颜、颊。顾和头有关,解释为“回头看”。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和元方有什么关系?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预设】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陈太丘与友期行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陈太丘并没有在故事中真正出场,只留给我们一个离去的背影。那么,大家认为,这则故事的主角应该是谁? 【预设】元方。 5.既然大家都认为元方才是我们这则故事的主角,那么大家能否为这则故事重新拟一个题目,把元方加进去,让题目更契合故事的内容? 【预设】元方驳客;元方责客;元方与客辩 三、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1.从大家取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这则故事最重要的核心情节就在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或者说交锋之中。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呢?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元方和客人,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理。其他同学读旁白。生读完后提问为什么这样读,并请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 1. “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这一问还是挺客气有礼的。 尊君:敬辞,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还有哪些敬辞?看课文“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2. “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没有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待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去:离开。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不能翻译成“走了”。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隐约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元方对友人的不满已经在答话中体现出来了) 3. “非人哉!”读出友人内心的愤怒。试着调换语序,先说“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再说“非人哉”,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更能突出友人盛怒之下情绪激动、口不择言的情状,生动地刻画出友人性格的急躁莽撞和粗鲁无礼。友人为何如此愤怒?因为在友人看来,太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相:组词“互相”,在这里表示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