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浮雕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年迈的中国耻辱地踉跄着迈入崭新的二十世纪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是更为深入。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准备条件 局限: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3)影响: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政府 视角2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史料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 【史料探究】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5年 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 1905年 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 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多为满清皇族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思考1 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提示 论证: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三次请愿运动遭到拒绝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预备立宪(1906—1911) 政权由皇族掌握 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1910年1月 “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召开国会问题 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 第三条:……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第五条: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六条: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摘编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政府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提示 清末新政政府奖励工商,推动了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培养了新式人才;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立咨议局,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做了准备;成立“皇族内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