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盛唐是唐王朝步入①dǐng_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诗歌也实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唐玄宗开元及天宝初年,诗歌迎来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引领时代的诗仙、诗圣,其作品精致华美、雄健清新、意象超妙、韵律和谐,体现出了与盛唐社会相对应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作为唐诗的两大重要流派,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创作高度发达。前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作品建功立业的气氛②浓郁 ,情调豪迈悲壮,表现形式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后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最为知名,作品主题多反映闲适□隐退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形式上多五言律诗及古体诗。 1.选文□里应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给选文①处横线上填汉字,②处横线上填上拼音。 ①dǐng 盛 ②浓郁 3.请结合选文中划横线的“津津乐道”一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判断选项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每天都会用半个小时津津乐道地读英语。 B.我们的语文老师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唐诗宋词了。 C.回忆起奶奶讲故事的日子,他就忍不住津津乐道起来。 D.很多时候,那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4.选文中划浪线的“结合”“清新”词性分别是 、 。 二、名句名篇默写 5.在下面横线是工整地填写古诗文名句。 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诗歌的殿堂:我们可以跟着李白欣赏到“峨眉山月半轮秋, ”的月下美景;我们可以在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 ”中品味思乡的惆怅;可以和曹操感受“ ,洪波涌起”的壮阔;我们也可以吟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表达对远行友人的殷殷关切;可以借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感受时序不停息的更迭。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材料二: 张无垢勤学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贬谪,被降职。②昧爽:拂晓,黎明。③洎(jì):到。④趺(fū):脚。 材料三: 七录 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③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注释】①溥:张溥,明代文学家②钞:同“抄”,抄写。③沃汤:浇热水。汤,热水。 6.《论语》是 家的代表作。 7.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B.思而不学则殆(懒惰) C.如是者十四年(这样) D.后名读书之斋(命名) 8.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所选的四则内容都和学习相关,第一则中也谈到了个人修养。 B.材料一中的“温故而知新”和“学而时习之”都是在强调复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学习是第一位的,二者是有主次之分的。 D.材料三印证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在向世人说明“抄书”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9.翻译材料三中划横线的句子。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10.材料二和材料三在刻画人物时,除了都运用正面描写外,还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结合两文的具体语句分别加以分析。 11.材料二和材料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