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史记》载:“(晋) 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晋国的三个大夫) 共杀知伯( 晋国的政治家),尽并其地。……(晋) 幽公之时,晋畏,反朝(朝拜) 韩、赵、魏之君。”这段材料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 A. 田氏代齐 B. 桂陵之战 C. 三家分晋 D. 长平之战 2.下面是战国形势图,与图中序号对应的诸侯国依次是( ) A.秦、燕、齐、楚 B.楚、秦、齐、燕 C.齐、楚、秦、燕 D.秦、楚、燕、齐 3.读下表, 这表明战国时期( ) 时代 战争 人数 春秋 晋、楚城濮之战 晋、楚各投入兵力数万人 战国 秦与韩、魏的伊阙之战 秦军全歼韩魏联军2 4 万人 秦、赵长平之战 赵军被歼4 0 多万人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战争规模扩大 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先后进行变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目的是( ) A.号令诸侯 B.富国强兵 C.推广技术 D.尊王攘夷 5.下图是商鞅变法中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该文物可以印证商鞅变法推行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确立县制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6.小明在记历史笔记的时候漏了两个字:“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建成之后 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 倡导极端专统治 B. 法主专制制度 C. 尊重臣民的自由 D. 反的行为 7.诗人岑参在《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B.加强管理,并提倡以法治国 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8.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不过六七万人。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以步兵为主,实行募兵制 B.战争以兼并为目的,各国想统一天下 C.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D.战争以争霸为目的,各国都试图获取霸主地位 9.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1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 推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促进诸子百家局面的出现 D. 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12.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都江堰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材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代表了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与联系 D.促进了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13.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下列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