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电阻 [教材链接] 1.(1) (2)欧姆 Ω 2.(1)正比 (2)反比 (3)材料 例1 A [解析] 由欧姆定律可知,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选项A正确;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无关,选项B、C错误;只有当电流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才随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选项D错误. 例2 (1)C B D E (2)B [解析] (2)由图可知,开关闭合前,应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这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故A错误;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a与b的长度不同,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时,需分别测量a、b两根金属丝两端的电压值,可知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故B正确;a与c横截面积不同,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需分别测量a、c两根金属丝两端的电压值,故C错误;a与d材料不同,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时,需分别测量a、d两根金属丝两端的电压值,故D错误. [教材链接] 1.(1)长度l 横截面积S 材料 (2)ρ 2.(1)小 (2) (3)温度 增大 非线性 增大 例3 C [解析] 当导线的长度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其材料和体积均不变,则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一半,根据公式R=可知,导线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所以此时导线的电阻变为原来的4倍,即为4R,A、B、D错误,C正确. 例4 D [解析] 根据电阻的决定式R=ρ可知,将A、B接入电路中时,电阻大小为RAB=ρ,将C、D接入电路中时,电阻大小为RCD=ρ,故两种情况下电阻之比为==,且电压不变,由欧姆定律可知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所以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为4∶9,将C与D接入电压不变的电路中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I,若换A与B接入原电路中,则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故D正确,A、B、C错误. 例5 B [解析] 电阻率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表征导体材料导电能力的强弱,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无关,但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往往与温度有关,选项A错误,B正确.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这一特性可用来制成标准电阻,选项D错误.电阻率大表明材料的导电性能差,但不能表明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定大,选项C错误. 例6 B [解析] 给整卷电线加上1.50 V恒定电压,测得通过电线的电流为1.20 A,则电线的电阻值为R== Ω=1.25 Ω,又R=ρ=ρ=,d=1.6 mm=0.001 6 m,解得ρ=2.5×10-8 Ω·m,故B正确. 例7 B [解析] 图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故Ra>Rb,C错误;由R=ρ知a的横截面积较小,A错误,B正确;由图像知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无关,D错误. 例8 AD [解析] 由图像可知,加5 V的电压时,电流为1.0 A,则由欧姆定律可知R== Ω=5 Ω,故A正确;加11 V的电压时,电流为1.5 A,则电阻为R'= Ω≈7.3 Ω,故B错误;由图像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导体的电阻不断增大,而随着电压的减小,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故C错误,D正确. 例9 D [解析] 将a和b连入电路时,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不会改变电阻丝长度,电阻不变,故①错误;将b和d连入电路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是Pb部分,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Pb部分电阻丝长度减小,电阻减小,故②正确;将b和c连入电路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是Pb部分,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Pb部分电阻丝长度减小,电阻减小,故③错误;将a和c连入电路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是aP部分,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aP部分电阻丝长度增大,电阻增大,故④正确. 随堂巩固 1.BD [解析] 公式R=是电阻的定义式,它提供了计算电阻大小的一种方法,电阻不随它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而改变,对电阻一定的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选项A、C错误.公式R=ρ是电阻的决定式,说明了电阻由导体的哪些因素决定,选项B、D正确. 2.A [解析] 由电阻的决定式可知A中电阻为RA=ρ,B中电阻为RB=ρ,C中电阻为RC=ρ,D中电阻为RD=ρ,因为a>b>c,最小的电阻为ρ,故选A. 3.BC [解析] 图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斜率的倒数等于电阻大小,由数学知识可知,随着所加电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