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1870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71008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6
  • cover
(课件网)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介绍 文体知识 “记”是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的一种文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都是“记”中的名篇。 壹 讲一个故事 齐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字词闯关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 没有一起 于是 也 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只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这篇游记共85字,短小有味,交代了什么内容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见月色入户,邀请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中赏月。在承天寺的中庭,两人见到了空明的月景,不由发出感慨。 贰 赏一幅美景 本文短短85个字,被学术界称之为“神品”,被林语堂赞誉为“绝世妙文”,请用原文说说:那晚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并进行有韵味地朗读。 示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朗读指导】读这句话,语速放缓一点,语调轻一点,读出一点夜游的宁静。这三个分句,读的时候,声调是有高低起伏的,要先轻后重,把重音读出来,带上表情,通过抓“盖”字,恍然大悟的高兴的表情。 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描写月色的千古名句。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在写“月”。请同学们同桌间讨论,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并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词语运用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比喻,前半句以月光喻水,写大片月光泻地,清辉透彻,澄净无比;后半句以月下竹柏斑驳喻水中藻荇交横,写月色穿透竹柏,星星点点,意趣盎然 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描写月色的千古名句。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在写“月”。请同学们同桌间讨论,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并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词语运用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全句写月,却不着一“月”字,“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描写月色的千古名句。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在写“月”。请同学们同桌间讨论,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并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词语运用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用词角度,“空明”既可指月光澄澈,也可喻心灵透亮。此处彷佛一语双关,展现出皎皎月华下作者澄净纯洁的内心。 叁 读一份心情 月色如此优美,苏轼携友赏月心情如何?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欣然 念 遂 亦 但 相与 欣喜 孤独 洒脱 惊喜 感慨 闲适 乌 台 诗 案 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