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文二篇 八上统编版教材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解题 答谢中书书 作者的朋友;“中书”,是官职。 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复 文体知识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字音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读来和谐。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共同、一起 耸入 四季 都 交相 看见 将要 消散 将要 指水中潜游的鱼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确实、的确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坠落 争相、争着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纷乱 理清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之景 三、总结、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任选一个角度,说一说文中风景“美”在何处? 提示:观察角度、感官角度、色彩搭配、动静状态…… 赏读美景 运用句式:这里的风景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课文原句),美在_____(从写景角度分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风景有山水相映、俯仰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美在高山峻峭,水流明丽,二者相映成趣;美在“高峰入云”是仰视,远景,“清流见底”是俯视,近景,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的风景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美在调动视觉感官,平远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里的风景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美在由静景转为对动景的描绘,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渲染欢跃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它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