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448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1094711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诗夜游 苏 轼 记承天诗夜游 苏 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诗词豪放洒脱,开创豪放派词风,善书画。一生仕途坎坷,却乐观豁达。 文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 :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 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并称为“宋四家”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政敌欲置他于死地,经苏辙、张方平等人多方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无住所,无薪俸。 文体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体裁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行文可记叙,可说明,可描写,亦可抒情。 初步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步感知 疏文解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门。单扇的门曰户。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动人游兴)。 高兴、快乐的样子。 疏文解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行乐,寻乐。取乐。 代词,相当于“……的人” 于是,就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疏文解意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倒装句,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疏文解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助词,与“如”连用,译为“像……的” 罢了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初步感知 游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初步感知 时间 时间 时间 地点 时间 人物 ①_____ 时间 原因 时间 事件 ②_____ 苏轼、张怀民 庭院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 初步感知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关键句 心情 精读细研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的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