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鸦片战争 1840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农民阶级的探索失败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地主阶级的自救失败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制度(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 本质是渐进的改良,其核心诉求是在保留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材料一 观说到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运动。一些同志从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的根本道路出发,认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也就产生了资产阶级。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材料二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因受中法战争战败刺激,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直言外患交迫、列强环伺,国家“在危急存亡之间,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他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主张,请皇帝赶快实行,认为只要变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 材料三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结合所学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原因?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政治: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变法; 壹 发生———公车上书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一、发生———公车上书 史事 时间 原因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公车上书 1895年春 根本: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贰 发展———创报刊 建学会 材料 甲午惨败后,……民间学会、学堂和报馆已有300多个,光绪帝将《时务报》改为官办,并勅各地仿办。士民参与政治的意愿空前高涨,犹如千年传统专制禁锢政体被打开了偌大的天窗。 ———摘编自袁刚《戊戌变法的“错位”及百年政改历史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一说,戊戌变法通过哪些方法宣传变法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发展———创报刊建学会 方法: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创办报刊。 影响:激发了士民参与政治的意愿,推动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发展———创报刊建学会 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南学会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农学会 2、兴办学堂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3、创办报刊 《时务报》 《国闻报》 1、组织学会 二、发展———创报刊建学会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 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