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视频导入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处理历史信息;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培养历史思辨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姓名: 生活时代、国籍: 地位: 著作: 思想核心: (1)哲学主张: (2)处世主张: (3)政治主张: 李耳(字聃)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 “道” ①“道”是万物总源,要顺其自然; ②对立面可相互转换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概况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顺应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无为而治”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2.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 年代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成就 相关著作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论语》 孔 子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仁者爱人” 2.概况 3.思想主张--核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思想核心是“仁” ①关爱他人、有同情心 ②克制自己的言行,遵循规则 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主张:反对苛政,主张仁政、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 2.孔子的思想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 又有什么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和社会风化,弘扬正气。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政治上: 材料 :西周时期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学在官府 ”格局被打破)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 创立私学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身份卑微的意思) 有教无类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教育上: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提问,孔子就有不同的回答? 樊迟:求知心切、学问不高 仲弓:好高骛远、忽略眼前 子贡:以德著称、严于律己 因材施教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