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524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570992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6课,戊戌变法
  • cover
(课件网) 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尝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同年9月21日之间,历时103天。这次变法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改革当时中国的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以期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新课导入 梁启超 第6课.戊戌变法 新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重难点 重点:①“公车上书” 的背景及意义; 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③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难点:①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②认识变法在思想启蒙方面的深远意义。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人物扫描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人物扫描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阅读人物扫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维新 维新派也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是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派别。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戊戌变法的原因 材料一:观说到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运动。一些同志从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的根本道路出发,认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也就产生了资产阶级。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材料二: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原因:维新思想兴起传播 政治原因: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原因: 公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2.发起者: 康有为、梁启超 3.诉求: 拒和、迁都、变法 4.结果: 未上达光绪帝,以失败告终 5.意义: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推动变法思想传播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更广泛的宣传活动,让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舆论基础。 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广州 南学会 《万木草堂》 北京 强学会《中外纪闻》 长沙 南学会《湘学报》 1897年严复主笔 1896年梁启超主笔 材料一: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一、变法宣传 核心思想(口号): 学习西方制度 变法图强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