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1.“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A.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有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知识结构图,中间空白部分最适合的主题词是 A. 政治清明 B. 盛唐气象 C. 安史之乱 D. 民族交融 3.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九月初九 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A. 唐朝的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B. 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C. 唐朝的天文历法十分先进 D. 中国和日本之间相互交流非常频繁 4.868 年(唐朝时),一个叫王班的人为他父母祈福消灾,印刷了一部《金刚经》。1900 年,这部《金 刚经》在我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当时这部《金刚经》最可能的印刷方式应是 A. 墨拓石碑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激光印刷 5.“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建立刺史制度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 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7.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A. 北方财富增长 B. 中央集权加强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城市生活繁荣 8.央视科教频道曾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 苏轼 B. 李清照 C. 岳飞 D. 辛弃疾 9.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举措 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如图展示的是中央政府对哪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 A. 西藏地区 B. 新疆地区 C. 南海诸岛 D.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0.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梳理如图,此时间轴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选官制度的走向结束 C. 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 D. 民族交往的深入推进 11.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和工程记载了民族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精神。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 A. 中国建筑工艺的卓越成就 B. 中国军事防御的精妙构思 C. 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D.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2.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 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了棉纺织工具 C.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所造的海船配有指南针 D.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6 分。 13.唐朝对外交往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7—8 世纪日本遣唐使的情况(部分) 材料二: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 80万。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