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3185

14.2.1 比热容--2025-2026学年沪科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同步课件(41页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126082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2.1,全册,PPT,41页,课件,同步
  • cover
14.2.1 比热容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沪科版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4.2.1 比热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明确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准确阐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知道其单位是 J/(kg?℃) 。 熟练掌握根据比热容的概念和公式\(Q = cm\Delta t\)(\(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Delta t\)表示温度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包括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容大小比较、质量或温度变化量的求解等。 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气候差异、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热水袋用水取暖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借助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和拓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生活中丰富的比热容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勇于创新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比热容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单位。 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完成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科学结论。 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和公式\(Q = cm\Delta t\)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突破学生对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差异的抽象认知,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物理量。 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控制变量,如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等(通过相同的加热装置和加热时间控制)等,并理解每个变量控制的原因和意义。 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分析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物质温度变化、热量传递与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或视频:炎热的夏天,在沙滩上赤脚行走,感觉沙子很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爽;相同日照条件下,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沙子和海水、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物质在吸热和放热方面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比热容。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0 分钟) 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提出探究问题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