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4176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93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九上,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探寻痴行原因。 2.鉴赏文笔,品析精妙痴景。 3.领悟文思,解读不凡痴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说理巧妙融合的方法。 2.理解张岱痴迷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孤高自赏的情怀,并客观评判其消极避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缅怀往事,总是令人魂牵梦萦,思绪不宁。往事是吴自牧《东京梦华录》中再现的汴梁繁华;往事是鲁迅《朝花夕拾》中流露出的旧事温情。往事还是张岱《陶庵梦忆》中对西湖风月场景的追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追念前尘旧事,看看此景、此事又会牵动他哪些情思呢?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评价语: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整齐有力。 过渡语:本篇文章选自《陶庵梦忆》。“忆”,即“回忆”。 二、教学过程 任务一:涵泳文义———知人论世探痴行 活动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张岱回忆了何事。 预设:张岱曾去湖心亭看雪,并偶遇金陵人。 评价语:概括的简洁又准确。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张岱看雪的行为,你会用哪个字。 预设:“痴”。 活动2探寻“痴行”表现及原因 过渡语: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 预设 (1)选择大雪三日的晚上去看雪。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不仅雪路行走艰难,且视线不好。 (2)张岱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 过渡语:看来这个张岱确实是个特立独行的“痴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痴的表现呢?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看来我们还需了解张岱过去的经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一,并从中分析张岱“痴行”的原因? 材料一:张岱出身明朝仕宦家庭,少为纨绔子弟,自小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崇祯五年,大明王朝政治统治还算基本稳定。思想文化领域上,王艮、李贽等人公开标榜人性的解放,主张童心、本真和率性而行。 预设:原来张岱家境优越,兴趣爱好广泛,是一位具有超凡脱俗审美的文人雅士。普通之事,寻常之景已未能满足他的审美情趣,再加上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追求标新立异正是他率性任真性格的表现。要看就看独特之景,要赏就赏出个性品味。 评价语:所以张岱选择在深冬寒夜独自一人看雪也就不足为奇。通过同学们的深入分析,“痴行”也变得合情合理了。 活动3探寻“痴行”心情 分析张岱赏雪前的心情如何? 预设:自己独往的惬意、对不俗之景的期待、对自己特立独行举动的自得和骄傲。 评价语:你的共情能力真强。带着这份欣喜、自得而又期待的心情,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又是如何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任务二 任务二:鉴赏文———精炼白描品痴景 活动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任选角度鉴赏品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 (1)感官角度:雾凇沆砀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给人以触觉的冰冷之感。 (2)三个“与”字非常独特。文言文最讲究语言的精妙,作者反复用了“与”字。看似是赘用,却巧妙地呈现天、云、山、水连为一片,天地之间浑然一体的广阔境界。 (3)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量词让我感受张岱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小。若隐若现,依稀可辨。这两句描写雪景的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的渲染和烘托这是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呢?白描。 过渡语:白描原是山水画的一种技法,他的典型特征为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活动2:张岱回忆此景时为什么选择如此单调的色彩?结合链接材料分析原因。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