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学文本阅读理解期中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漫步湿地,都市里的我们尽享野趣。走进其深处,亦另有一番风趣。湿地里的蒋村慢生活街区中藏着“非遗一条街”。“蒋村龙舟胜会”“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展示了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织藤编竹兴味长 彭敏艳 野水平溪桥,波翻求花乱。 听竹编青蓝,门前开蟹解。 ———明·王叔承《雨后杂兴三首其二》 ①山村雨后,水满花乱波浪滚,鱼跃虾跳螃蟹肥,砍竹破篾织付篮。门前溪里卧着鱼篓子,村居春日妙趣横生。尤其是织藤编付,它们总轻易俘虏了我的心肝脾肺胃,尽管我知道它们与劳作的辛苦是连体的。 ②这或许与我儿时浸泡在竹编的时光里有关。我爷爷擅长竹编,他破出的竹篾片片薄而均匀,非常完美地拉抻出竹篾的柔韧,编成的家用竹具形态优美且坚固耐用;鸡笼、猪笼、萝筐、簸箕、筛子、篮子……他总能编出你眼里的惊喜。 ③我常常衔着一根竹芯半蹲半坐着,看爷爷把砍下来的新鲜竹子去掉枝丫,露出竹子光溜修长的身躯,接着破成一捆捆大小、长度一致的细长篾条。做簸箕耳的时候,要用火烤过竹条,才能弯出自己想要的弧度。烤竹条的时候,竹子的清香先是变得愈发浓郁,随后便掺上烟火的味道。我极喜欢它,总是贪婪地闻着。可我还没闻够,爷爷便把它们闷进了土里去,厚厚的泥土封闭了一切,记忆里唯剩褪色的遗憾。 ④后来竹编被赐予一个诗意的名字———非遗”。可惜爷爷已经无从知晓。这回听说要与“指尖上的非遗”相约,才惊觉原来那熟悉的气味一直盘踞于心,未曾消散过。枯黄的记忆再度枝繁叶茂,于是欣欣然前往。 ⑤将到目的地时,天空应景飘起了雨,如衣服上密密织着的针脚,又像藤织品上纵横有序的经经纬纬。此情此景让人不觉又从脑中排出王叔承的诗歌。雨水夹着泥土的气息倏然入怀,平添了几许原生态的味儿。 ⑥跨入工作间,清香萦怀。竹木芒藤编或横或卧或斜或挂,仪态万千地在这恭候来客。它们不以华丽取宠,而是以素色为主,像乡野人家的碧玉,恰到好处的端庄秀丽,略带羞涩的眼神竟媚态横生。间或有的配着插花,于是就不显得单调了,像水墨色的树影上印染了小黄花,雅而不俗。 ⑦造型就不必说了,或小巧精致,或大气磅礴,或在线条上下功夫,或在纹理上细斟酌,或在构造上花心思,或在点缀上做文章。一个状如军壶的挂饰纹理精致,像油画的泼墨挥洒;一个花瓶状的竹编品,像是文艺气息浓厚的素描;一个女式太阳帽般的菜篮子,像时尚与传统孕育的混血儿。 ⑧织样师傅一边和我们聊他的编织人生,一边飞快地转动双手,教人疑心他双手自带心眼,而不是由身体其他器官支配它们在工作。捏、扭、拉、按、翻、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的手里如山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纵横交错的白藤在他手里翻过来覆过去,从生活的柔韧里拖出丰盈的厚度,像一朵散开又合拢的花,开开合合间白藤在他手里一寸一寸长成精致的白藤篮。 ⑨织样师傅从事竹木芒藤编行业三十多年了。初学竹编时,手常常英勇负伤;破竹篾时的刀割,编织时的刺划,旧伤疤还没好,又添新伤疤,双手横横竖竖伤痕累累。他伸出双手,堆叠的老茧,深深浅浅的陈年伤痕触目惊心。 ⑩他一笑将我们的惊恐淡化在嘴角:“那时刀钝人也笨,刀里来竹里去,吃过一些苦,经验就像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地往心里长了。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长了眼。” “吃那么多苦没考虑过放弃吗?” “放弃?”他停下手,目光聚焦到窗外一个虚无的点,“从来没有考虑过,毕竟要养嘴巴,要养人,日子要过下去。想得最多的是怎样编得更好、编得更快,编出新花样,多赚几个钱。” 只那么一瞬间的暂停,织样师傅的双手又开始它们的弹跳。师傅黝黑的脸上镀了一层厚重的生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