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探究文章写景部分,描绘画面美,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 3.借助背景资料,有理有据地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评价。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文章写景部分,描绘画面美,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 2.借助背景资料,有理有据地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叫张岱的人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了一场雪,他把他看到的景写下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景,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看一看。 二、精读课文,品析“此景” 任务一:找雪景描写句 提问:文中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哪一句?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并朗读。 明确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任务二:品用字之妙 提问:你觉得这段写雪景的句子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与”:三个 “与” 字将天、云、山、水四个意象紧密联结,打破了彼此的界限,营造出 “天地一体、茫茫一片” 的苍茫感,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没有丝毫割裂,凸显雪景的 “宏大与交融”。 “一”:写天地间的雪景 “浑然一体,毫无杂色”,突出雪景的纯净与空旷。 “痕”“点”“芥” :将长堤、湖心亭、小舟这些原本不小的景物,写得如 “痕迹”“光点”“小草” 般渺小,以 “小景物” 反衬 “大空间”,凸显西湖雪景的 “静谧与空灵”,也暗含作者在天地间的孤独感。 任务三:概雪景特点 提问:结合刚才对句子和炼字的分析,请用“一片( )的雪景”填空,并说说理由。 预设: 一片(苍茫)的雪景:理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交融,茫茫无际,充满苍茫感。 一片(空灵)的雪景:理由———一痕”“一点”“一芥” 将景物写得极简,没有多余色彩与杂物,像一幅留白的水墨画,透着空灵之美。 一片(静谧)的雪景:理由——— 冬夜深夜看雪,没有行人喧嚣,只有天地、山水与小舟,“两三粒” 人更显寂静,营造出无人打扰的静谧氛围。 二、探究“痴” 字,解读 “此情” 1.提问:全文中哪个字最能评价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行为? 预设答案:痴 痴于“看雪时机”:“是日更定矣”———更定” 是深夜(晚上八时左右),寒冬深夜,常人早已避寒在家,张岱却独自出门看雪,违背常情,可见其 “痴”。 痴于“看雪方式”:“独往湖心亭看雪”———独” 字凸显他不随俗流,不与他人同行,选择以孤独的姿态面对雪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 “痴于独处” 的执着。 痴于“雪景本身”:面对 “上下一白” 的苍茫雪景,他不是匆匆一瞥,而是细致观察到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将雪景当作 “艺术品” 细细品味,可见其 “痴于山水之美”。 2.提问:结合张岱“明亡不仕、隐居避世”的经历,你觉得他的“痴”仅仅是痴迷雪景吗?还藏着怎样的情感? 补充背景: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生活优渥,擅长诗文、书画。明朝灭亡后,他拒绝在清朝做官,隐居山林,生活穷困潦倒。《湖心亭看雪》选自他的散文集《陶庵梦忆》,这本书收录的都是他对明朝末年生活的回忆与感慨。 引导分析: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昔日的繁华已成过往,他深夜独自看雪,既是对自然山水的痴迷,更是借“孤独看雪”的行为,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与眷恋,以及对自己 “遗民” 身份的感慨 ——— 雪景的 “空旷孤寂”,正是他内心 “家国沦丧、知音难觅” 的写照。因此,“痴”的背后,也有他对 “故国” 的痴情。 三、品析人物,读懂“此生” 提问:结合张岱的人生经历和课文中的行为,如果用“一个( )的张岱”形容他,你会填什么词?请说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