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4442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期:2025-09-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84776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社会主义,必修,统编,政治,高中,-2025-2026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意义,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感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明确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辩证看待、正确评价中国探索道路上的成就和曲折。 3.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激发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学以致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4.法治意识: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如 1954 年宪法的颁布,认识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法治意识。 (二)知识目标 1.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过程和意义,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与曲折。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成果及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2.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曲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三、学情诊断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已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的基本史实,对 “一化三改” 有一定了解,但对史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等理解尚不深入。 2.思维能力: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已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但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教材理论知识的能力还不强,逻辑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学习兴趣: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学习兴趣可能相对较低。 四、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法:设置相关议题,如 “社会主义改造为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与成就” 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历史案例和现实素材,如三大改造中的具体事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成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如制作历史手抄报、开展小组辩论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播放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片,如人民群众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场景、三大改造时期的工作画面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到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中国确立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第一目: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展示材料:呈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相关文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