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遗传与转基因技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性状的表现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能够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上的应用并认识转基因技术。 3.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活动探究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5.通过生物育种的学习,感受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科学工作者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起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原因;遗传育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和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高秆和矮秆两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图片,提问: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是否会影响生物性状的遗传?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高秆水稻也会长得很矮。营养缺乏是引起了基因型的改变,还是仅仅使表现型发生变化? 新课讲解 一、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1.提问: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如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表现型会相同吗?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讨论: (1)实验中所使用的小麦种子的基因并未发生变化,但性状表现却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环境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吗?需要什么条件?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3页,提问: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没有别的因素影响性状? 4.总结: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以引起生物变异 1.展示变异现象的视频及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性。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4页内容,仔细观察书本上的图片,分析它们变异产生的原因。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引导,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结。 小结: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4.提问: 哪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哪些是不可遗传的? 5.总结: 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作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产生的。 仅仅由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三、杂交育种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1.出示金鱼、野生狐狸与驯化狐狸、野猪与家猪、野鸭与家禽鸭、野生茄子和种植茄子的图片。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4-105页应用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内容,播放杂交育种的相关资料以及袁隆平与水稻早就育种的资料。 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说出你所知道的遗传变异育种知识。 (2)如何使小麦抗病和抗倒伏的性状在同一个体同时出现的呢?如何使更多对人有利的形状出现同一个体上呢? (人工繁殖后进行人工选择) 3.阐述杂交育种的概念,并以水稻为例,通过展示水稻籽粒的图片提问水稻的杂交过程,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展示水稻的杂交。 四、转基因技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生物性状 1.提问: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请各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阅读课本106页交流“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过程” 。 3.讨论: (1)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2)转基因技术的任务是什么? (3)转基因细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 通过播放转基因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尝试归纳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4.小结: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特定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 DNA 中的生物技术。 5.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7-110页,提问: (1)转基因技术培养出了哪些新品种? (2)在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转基因技术在制药、遗传病诊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选取四组派代表分别展示转基因技术在制药、遗传病诊治、农业与环境保护上的应用的课件。 1.转基因技术与制药 学生介绍之前,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边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