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4662

九上1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514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上1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谪守”“淫雨霏霏”“浩浩汤汤”等文言词汇,理解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与情感变化。 2.通过“贬谪→风景→境界”的递进结构,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忧乐观。对比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情感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 3.感悟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联系现实探讨“忧乐观”的当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悲喜两景”的对比手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层内涵。 2.难点:从“小我”到“大我”的境界升华,结合史料辩证评价滕子京的矛盾心态。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练篆额,一时传为 “四绝”。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分清句读,不破读;把握语气,不唱读。 谪守(zhé)、属予作文(zhǔ)、浩浩汤汤(shāng)、岸芷汀兰(tīng)。 2.整体感知,结合框架图明确作记缘由 。 设计意图: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时,夯筑基础字词的印象,避免一错再错;以框架图助力学生梳理文章思路。 三、再读,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1.结合背景(文章初成遭好友挑剔 “语言夸饰”,及北宋陈师道 “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的评价),引出 “骈散结合” 的语言特点。 2.比较句子,体会骈句妙处。 课件出示: (1)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2)衔远山,吞长江。 预设 1:喜欢第(2)句,语言更简练,有概括性与整饬美,节奏明快。 预设 2:“衔”“吞” 用拟人,更显洞庭湖的气势。 明确:从诵读角度,第(2)句节奏明快、炼字精当,更能体现洞庭湖的壮观。 3.标注朗读节奏,感受骈句张力。 课件出示: (1)它 / 连接着 / 远方的 / 山脉,吞吐着 / 长江的 / 水流。 (2)衔 / 远山,吞 / 长江。 明确:第(2)句对偶简洁明快,更朗朗上口。 4.探究骈句变化(句内对、句间对、段间对),学生小组合作诵读、解说、评价。 句内对示例:政通人和、朝晖夕阴等; 句间对示例:衔远山,吞长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 段间对:第 3、4 段(排比兼骈偶)。 【学生活动】同桌 / 小组合作,通过对读、串读等方式,体会骈句 “缀玉联珠” 之感,及骈散结合的音韵美。 课件出示: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对句)与散句(骈句之外的句子)的定义,及 “骈四俪六” 的特点。 预设 1(句间对):“朝晖 / 夕阴” 节奏似断若连,能体现洞庭湖景象的多样与阔大,改后韵味不足。 预设 2(句间对):“北通 / 巫峡,南极 / 潇湘” 平仄交替,读来悠扬,改后成 “解说”,缺失韵味(相机讲 “极” 的古今异义)。 预设 3(骈散结合):记叙、议论用散句(长短错落),写景用偶句(两两相对),使文章节奏明快又参差错落,听觉上有音乐美。 预设 4(段间对):“若夫……”“至若……” 两段,通过对句诵读,能感受骈句的韵味与节奏。 5.聆听名家范读,师生齐读。 小结:文中韵脚字(如 “形、明”“江、汤”)与双声叠韵词(如 “潇湘”“锦鳞”),营造出金声玉振的视听效果。课后需反复诵读,争取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骈散句对比诵读,鲜明体会文章大量对句的好处;让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对象并解说、评价,融合内容理解与情感表达,训练评价思维。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 2 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诵读感知了文章语言魅力。古往今来,洞庭气象令文人倾倒,文中把这些诗人称为 “迁客骚人”。今天通过辨读,领会景情的契合美。 二、一种贬谪 1.讨论:清人余诚说本文 “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你认同吗? 预设 1:认同,文章从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起笔。 预设 2:认同,“迁客” 的 “迁” 即贬谪,写了一群人的贬谪境遇。 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