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1)实践(本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基 础 前 提 条 件 制 约 基 础 本框地位和内容 (1)规律 (2)总趋势 基本矛盾 普遍规律 总趋势 实现途径 实现方式 地位 含义 关系 (1)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 求 1.了解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和范围,认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2.通过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全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自觉树立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通过理解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自觉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目 录 0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梁启超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群众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哲学依据: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范围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2)范围: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 +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 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全体 公民 人民 群众 劳动 群众 (主体) 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 区别: 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脑力劳动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谷物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 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等。 新时代的这些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3.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生产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存在和发展 基础 人民群众 从事 决定力量 推动 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着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材料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只会饿死在东篱旁边,怎么可能还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 材料3:《诗经》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材料1: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