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6437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件(共68张PPT)

日期:2025-11-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459295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地理中图(2019)版 高一必修一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思考20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界异常变化的程度有大有小,当这种异常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危害或损失时,就形成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属于一种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当它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时,由于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并不构成自然灾害;但当它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便形成自然灾害。 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灾害有多种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我们将其中联系紧密的灾种归纳,分为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包括农业和林业灾害)。 将图中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归类。 划分依据: 灾害的发生圈层和位置归类: 地质灾害发生在岩石圈层; 气象灾害发生在大气圈与天气现象息息相关; 海洋灾害发生在海洋中; 生物灾害发生在生物圈。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这种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可能引发地震。 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的为浅源地震,在70 ~~300千米的为中源地震,在300 ~ 700千米的为深源地震。 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的传播速度快,来自地下的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震中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2)图中字母表示震源的是_____,表示震中的是_____,图中地表面虚线表示的是_____线。 (3)图中字母B.C.D.E四地中,破坏程度可能最大的是_____地,破坏程度可能相同的是_____地,破坏程度可能最小的是_____。 (1)图中所示的地震是由_____引起的。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_____冲击造成的。 地质构造变动 地震波 A B 等震线 B D.E C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 问题:1.对比两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 板块交界的地方地震多发,因为,此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地震。 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约5万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0多次。 地震灾害会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