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测量(一) 《1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是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一)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引入“米”这一长度单位。教材借助“动物游乐园”情境,通过小棒拼接、实际比划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理解米和厘米的换算,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描述物体的长度,是长度单位体系的重要部分,为后续学习复杂的测量与单位换算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1.在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 3.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初步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动物游乐园门口,长颈鹿、小兔子和小乌龟正在排队买票,售票员阿姨说:“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哟。”长颈鹿轻松买票,小兔子蹦跳着说:“我不用买,我身高1米以下”,小乌龟歪着头疑惑地说:“1米到底有多长呀!我够不够买票?” 师:想一想,1米大概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猜一猜小乌龟要不要买票呢?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比划,大胆猜想。 生1:1米大概在我的头顶。 生2:1米大概在我的脖子。 生3:小乌龟比我矮很多,我不用买票,小乌龟也就不用买票。 师:同学们的猜想真有趣!看来大家在生活中都是热爱学习的孩子。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研究1米到底有多长? 设计意图:以“动物游乐园购票”的趣味情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与好奇。借助小乌龟的角色疑问,自然导入“1米有多长”探究,让学生体会“米”实际生活(身高测量、购票规则)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联系生活的能力。 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1米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米尺吗?米尺与厘米尺有什么不同吗? 小组任务要求: ①发放米尺,学生自主观察; ②用长1厘米的小棒摆一摆; ③小组讨论,对比观察发现不同; ④小组代表发言,介绍刻度、单位及米和厘米的关系。 汇报交流: 1.认识长度单位“米” 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摆一摆,认一认,想一想,感知1米的长度 生1:100根小棒接起来,才够1米。 师:第13根摆完接下来应该摆什么? 生2:接下来该摆第14根了,直到摆到第100根。 生3:1根是1厘米,100根1厘米的小棒就是100厘米,刚好是1米。 师:100厘米刚好是1米,所以1米=100厘米。 3.认识米尺,对比观察,说一说它们的不同。 生1:米尺上有数0,10,20,30……,90,100,这些数是米尺的刻度。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间隔是10厘米。 生2:米尺上一共有10个10厘米,我们知道10个十是1个百,所以100厘米=1米。 师:米尺是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工具,1米长的米尺上有100个小格,1个小格是1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小棒的直观操作,让学生自主认识米尺的特征,建立1米的表象,并直观地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0厘米,培养观察、动手及空间观念,为测量奠定基础。 效果评价:生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解,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补充修改,并提出表扬。 活动二:借助实物感知1米的长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米这个长度单位和米尺,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观察思考,比一比,说一说。 1.用米尺量一量身高,感知1米的长度 生1:左边的同学身高比较高,从脚到她的胸前大约是1米。 生2:右边的同学身高比较矮,从脚到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