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文学常识,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反复诵读,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品读诗歌关键词句,体悟诗歌中表现的曲折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件非常美好、有趣的事物,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拍照、发朋友圈、告诉某人…… 我们最本能、最强烈的念头就是“分享”,特别是与我们心里最在乎的那个人分享。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亘古不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庭中有奇树》。诗中一位主人公,在庭院里看到了一棵奇美的树,花开繁茂,香气四溢。他/她的第一反应,和你们一模一样———想要把这份美好“发送”出去。但在没有手机和快递的一千多年前,他/她会怎么做呢?这份思念又能否送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寻找答案。 【常识补充】 文学评价: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文学常识:“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读诗文】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初读古诗,明节奏。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古诗押韵不太严格,有时还会变韵;本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已经与近体诗接近。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诗意:庭院中有一棵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儿开得繁盛。 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以“庭中奇树”起兴,引出思念之情;同时以“花”比人,衬托出思妇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花开得茂盛,衬托出思妇内心的孤独无依;另一方面,花最终会凋零,也表现出了思妇的青春年华也会逐渐流逝。 赏析: 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绿叶葱茏、花朵繁盛、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点出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感的闺怨诗。 诗意:我攀引枝条摘下一朵花,要把它馈赠给日夜思念的人。 赏析: 三、四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的情景,刻画了一个闺中思人、惆怅万分的思妇形象。 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襟袖,可路途遥远却不能送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经时:历时很久。 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只是离别太久,想借它表达思念罢了。 设问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赏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