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东汉 (宋、齐、梁、陈) 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冲突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动荡篇:政权更替促统一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冲突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一、淝水之战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 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一、淝水之战 【相关史事】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东山再起)。” “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历史学家范文澜 一、淝水之战 东晋前秦形势图(382年)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 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 投鞭断流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示意图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战 役 时 间 交战双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前207年 200年 208年 383年 项羽和秦军主力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孙刘联军 前秦和东晋 本册所学 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 材料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一、淝水之战 【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淝水之战有何影响? 【对前秦】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 分裂和混战局面。 【对东晋】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问题思考】东晋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有何启示? (1)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表现 说明问题 作战前 作战中 作战后 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九十万 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 一溃而不可收拾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军心不齐。 (2)东晋:战术得当,将士团结一心。 骄兵必败 决定战争胜负是人心向背 内部团结对一个政权 的成败有重大意义 作战要有正确的战术 一、淝水之战 (3)南北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1)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形势图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背景: 内蒙古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 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1.背景: 难题1:政治文化落后 难题2:民族矛盾尖锐 (1)494年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长安)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问题思考】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迁都洛阳示意图 平城 洛阳 2.措施: 学习先进汉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