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成果展示 控制燃烧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有H:1 C:12 O:16 Ca:40 Cu:64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A ) A.发现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B.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某市发生特大山火,人们利用化学原理并采用多种方式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植被茂密是大火旺盛的原因之一 B.高温少雨是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一 C.细沙灭火的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 D.用水喷淋降低了可燃物周边的温度 3.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D ) A.人工降雨 B.作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生产尿素、化肥 D.灭火 4.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在温度升高至 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温度至240 ℃,③燃烧、②④不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C.对比②③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和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不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B ) A B C D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8.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B ) A.沼气 B.氮气 C.汽油 D.面粉 9.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循环,下列用化学学科观点分析碳、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变化观:碳、氧循环能体现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0.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正确的是( C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通常情况下,CO2极易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解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错误;CO2本身没有毒性,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故C正确;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D错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1.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温室效应。如图所示,他们选用体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塑料瓶,分别盛满同条件下的空气、二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1),并用一个小塑料管(塑料管中间有一滴红墨水)连接,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__向左__(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 解析:二氧化碳的保温效果比空气强,照射相同的时间,右瓶中气体的温度会比左瓶高,所以红墨水滴会向左移动。 1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