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四)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知识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小明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 ) A.蜡烛燃烧仅生成二氧化碳 B.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C.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 D.燃烧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小华同学在准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发现实验室有许多用剩下的小蜡烛头,于是他带领实验小组的同学动手用小蜡烛头为原料制造蜡烛,过程如图1所示。 (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是硬度 小 。 (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 小 。 (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2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 白烟 ,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点燃白烟,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 可燃 性。 解析:(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是硬度小。(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白烟,该白烟是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点燃白烟,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可燃性。 知识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的5角硬币的材质是钢芯镀铜合金,为进一步验证其主要成分,小李同学建议可以用吸铁石来吸一下检验其中是否含有铁。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 A.猜想假设 B.反思评价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知识点3 化学学习的特点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没有体现的化学学习的特点是( C )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产地 D.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5.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 解析: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位于c层火焰的火柴梗最先炭化,故A项正确;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产生水蒸气,能得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故B项错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C项正确;白烟具有可燃性,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小颗粒,故D项正确。 6.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D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 与火焰中的炭颗粒有关,炭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创新运用】 7.《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1)如图B所示,点燃蜡烛,取一片铁丝网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外焰处的铁丝网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丝网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 (2)如图C所示,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中的一端伸入焰心部位,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