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重点) 2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难点) 3.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随处会发现月亮的影子。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车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和他们同游,感悟他笔下的月色。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诗词豪放洒脱,开创豪放派词风,善书画。一生仕途坎坷,却乐观豁达,代表作有《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一生仕途跌宕:21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遭排挤外放杭州、密州等地。 “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后虽被召回,又因新旧党争反复被贬惠州、儋州,最远至海南蛮荒之地。 晚年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终其一生在政治漩涡中浮沉,历经谪居、流放,饱尝人生起落。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整体感知】 1.读一读·正字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为(wéi)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yǔ)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读一读·明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节奏划分】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4.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四字句一般二二停顿,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念//无与为乐者",领起词要短暂拖延。 语速稍微慢一些,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 3.读一读·晓文义 (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课文,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交横:纵横交错。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