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1.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 D ) A.水可以传播声音 B.液体也可成为声源 C.固体能够传声 D.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这样做用了实验中常用的转换法 ②这样做用了实验中常用的理想模型法 ③这样做延长了音叉的振动时间 ④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第2题图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④ D.只有③④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3.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声音是由老师声带 振动 产生的,再通过 空气 传播进入同学们的耳朵。 4.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D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使用通信设备是为了方便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知识点三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回声 5.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的关系图像。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D ) 第5题图 A.真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很低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D.当空气温度为30 ℃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50 m/s 6.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B ) 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的反射 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 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 7.(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B.音叉停止振动后仍在发声 C.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D.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面对面相互交谈 8.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C ) A.钟停止振动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声的回音 9.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15 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 m/s,铁中声速为5 200 m/s)( A ) A.1次敲击声 B.3次敲击声 C.4次敲击声 D.5次敲击声 10.一辆汽车向山崖匀速驶近,距离山崖为210 m时鸣笛一声,经过1.2 s后司机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则汽车的速度为 10 m/s(声速为340 m/s)。 【创新运用】 11.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和使用说明书,阅读并回答问题。 第11题图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显示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 ms=0.001 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0 。 (2)已知s1=0.2 m,s2=0.8 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765 ms,则此时声速约为多少米每秒?(结果保留整数) 解:设此时的声速为v,那么有 =1.765×10-3 s,即 =1.765×10-3 s, 所以声速 v≈340 m/s。 4/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