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9807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2 时间 位移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7672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学年,人教,2019,必修,一册
  • cover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第2节 时间 位移 授课时间:_____ 授课班级:_____ 课标与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根据2017年版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要求学生学习打点计时器实验,能用图像法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本节结合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学习时间和位移,为后面学习速度奠定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内容结构: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情景入手,让学生逐步认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接着带领学生学习打点计时器实验,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3.内容特点:本节内容与生活中的计时现象等联系紧密,并且为学生首次接触实验学习,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采取“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创设多样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总结知识。 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能建立时间和位移概念,树立其物质观念;知道时间和时刻、位置和位移的含义,能在具体实际问题中辨析、识别,形成其运动观。 【科学思维】严密的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时间和时刻、位置和位移在数轴上的表达方式;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像分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初步培养其科学推理的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打点计时器实验,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其科学探究素养。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时间和时刻、路程和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位移-时间图象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和使用打点计时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理解位移的概念;位移-时间图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堂引入 1.复习回顾,设下疑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质点和参考系) (2)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就要涉及位置、时间等概念,如果要准确地描述一辆行驶在北京长安街上的汽车所处的位置,你认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你对时间是怎么认识的? 复习回顾,思考问题。 利用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来引出对时间和位移学习的必要性。 二、新课讲授 一、时该和时间间隔 1.时刻: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瞬间,也就是时刻。 2.时间间隔: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时间的单位】时、分、秒,即h、min、s 【时间的计算】末时刻减初时刻 用时间坐标轴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 【思考与讨论1】 在时间数轴中找出第1秒末、第3秒初、第3秒末、第1秒、前2秒、第3秒。 二、位置和位移 1.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 若物体只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何描述其位置变化?若在某平面(操场)上呢?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如图是从北京到重庆的路线。我们从北京到重庆共有三种路线:坐飞机、坐火车、先坐火车再乘船。那么这三种路线有什么不同点?和那些共同点呢? 不同的地方旅行者所经过的线路不同,所花的时间金钱等不同,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的,所以最大的不同点是轨迹长度不同。 位置的变化是相同:无论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走过了怎样不同的路径,他总是从北京到达了西南方向的重庆。 3.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4.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思考与讨论2】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