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洞庭》教案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中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清,一片和谐开篇。再用“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的朦胧之美。最后诗人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感悟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悟,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2审美创造.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 3思维能力.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的画面美,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方法: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准备: 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入题 1.出示图片,猜诗句:《中国诗词大赛》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游戏:看图猜诗。规则就是出示一幅图,选手根据图上的画面猜一句诗,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挑战? 2.出示洞庭湖美景,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起哪些词语? 3.诗人和你们一样,他望着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水面,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朗诵…… 二、初读古诗,读顺(识题材,会诵读) 1.《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有严格的格律,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2.回忆我们以前都是怎么学古诗的?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写景诗。一起读题目。 3.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朗读?指名读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大家读诗不仅要读的正确通顺,还要注意节奏和韵律,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三、再读古诗,读懂(想画面,明诗意) 1.齐读古诗,你认为题目里哪个是关键字? 2.学习单上已经预习到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一句? 指名读诗句。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这句古诗,边读边想象其中的画面,你能想到怎样的景色? (一)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月夜画面美。 1.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还有喜欢这句写月色的吗?这是什么样的月色? 预设:朦胧的、秀美的、宁静、祥和的、皎洁的……用上这其中的词语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3.“和”在这里指什么?合为一体、和谐、祥和 音乐起: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静,女生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闪着点点银光,是多么的和谐,男生读…… 一幅生动的画面把我们带进古诗的意境,看来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二)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湖山水工艺般的画面美。 1. 与这月光和谐相称的是怎样的水面?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 2.理解“镜未磨”,指名读句子。 3.这湖面波光粼粼,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多么柔美,一起读。 4.望到这样的画面,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陶醉、平静、平和……诗人已经完全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所以诗人不禁吟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这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赏析“白银盘里一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