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2024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知道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难点)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乐器在调节和使用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 一、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音调的概念: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钢尺振动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做两次实验, 听它 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注意:三次实验要用相同大小的力。 结论 比较三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高低,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钢尺发声的音调越低,由此可知, 物体振动得快,发声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声的音调就低。 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划过的速度越快,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频率 (2)概念: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调只能说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说的“女高音”“男低音”中“高”“低”指的都是音调;一般来说,儿童发声的音调比成人高,女声比男声音调高。 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振动了3次,乙振动了9次,所以乙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 20Hz 20000Hz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超 声 次 声 1.声音:人耳能听到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蝙蝠、海豚)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大象、自然灾害) 4、声的划分 笔记 5、波形图 频率低 音调低 波形稀疏 频率高 音调高 波形密集 你知道蝙蝠是怎样判断目标的位置的吗? 蝙蝠是通过发出超声波,然后接收回声来导航的。 火山 地震 风暴与海啸 次声 1.小明的二胡断了一根细琴弦,他用一根粗弦代替后,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 ) A.保持不变 B.变高 C.变低 D.无法确定 C 2、在使用小提琴前, 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B 1、定义: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二、响度 3.实验步骤 (1) 先后两次实验,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 (2) 用手拨动钢尺时,每次尺子伸出的长度相同(目的:使每次振动频率相同) (3) 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听尺子振动发出的响度。 拨动钢尺实验: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实验目的: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演示:决定响度的因素 1)把系好乒乓球的细线拴在铁架台上,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振幅____,响度____ 振幅____,响度____ 小 小 大 大 笔记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2、实验 实验方法: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通过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反应音叉振幅 控制变量法:伸出桌面长度相同、力度不同 3、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影响人听到声音响度的因素: ①发声体振幅 ②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在鼓面上撒一些细沙,敲鼓时会发现越使劲敲鼓,听到的声音与细沙的情况是( ) A.声音越响,振动得越快 B.声音越响,振动得越高 C.声音越响,振动得越慢 D.声音越响,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