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引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第6课 戊(wù)戌(xū)变法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 戊戌变法 二 第 单 元 戊戌:wù、xū 戍shù (横戌xū 点戊wù ) 素养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开展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问题探究 1、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领导人、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3、百日维新的背景、时间、开始标志、内容、性质、失败原因、影响分别是什么? 4、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戊戌六君子”主要有谁? 5、戌变法失败原因、意义和启示 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其开疆拓土,殆尤甚于猛将强兵也。……今之言变法者(洋务派),皆非真变也,不过补苴罅漏,弥缝蚁穴; 而再遇风波,覆溺必矣。……故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895年) 变法背景 结合以下史料,思考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产生了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洋务运动不足于救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出现。 一、千名学子拒马关--戊戌变法的背景 材料三;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其开疆拓土,殆尤甚于猛将强兵也。……今之言变法者(洋务派),皆非真变也,不过补苴罅漏,弥缝蚁穴; 而再遇风波,覆溺必矣。……故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895年)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 ,好读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失败。后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人物扫描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序幕 发展 高潮 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颁布 “明定国是”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以“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结局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二、敢叫日月换新天--维新变法过程 领导人物: 主要内容: 影 响: 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超 请求变法图强 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原 因: 在位皇帝: 结 果: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