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01 02 03 了解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推动维新变法的史实,结合此前所学,认识维新运动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举措并开展讨论,知道戊戌政变,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感受谭嗣同等人矢志不渝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品质。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阅读材料,感受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爱国进步精神。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 目录 一、戊戌变法背景 ①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材料1: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②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一、戊戌变法背景 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材料2:《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著)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火山大喷发”,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一、戊戌变法序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广东南海(今广东佛山)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梁启超家庭教育理念先进,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历史学家梁思懿、航天与导弹专家梁思礼等均为其子女。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说。 一、戊戌变法序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时间 人物 在位皇帝 代表阶级 目的 结果 影响 自学要求:根据视频和课本P34梳理公车上书的基本概况 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省举人 1895年春 光绪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原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二、戊戌变法发展(维新运动的开展) 强学会《中外纪闻》 北京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长沙 南学会《湘学报》 广州 南学会 《万木草堂》 北方最有影响报纸 维新派最重要报刊 “公车上书” 失败后,维新人士开展活动,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结合课文,概括有哪些维新活动? 1、创办报刊 2、组织学会 二、戊戌变法发展(维新运动的开展) 1、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B 3.意义:推动了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领域 3、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