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2.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池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表明( ) A. 夏朝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 B.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C.夏朝已具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D.夏朝已经集齐所有国家机器 3.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品也见于两地。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两地商业贸易异常活跃 B.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C.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D.手工业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4.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5.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要定期朝见周天子。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则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6.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 ) A.导致了山戎的灭亡 B. 间接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D.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7.《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 是泥捏纸粘“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 载。这一习俗反映了(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8.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出此时) A.农业生产进步巨大 B. 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9.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军功获爵,踏人‘贵’的社会序列,因此‘秦民大悦’”。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 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减轻了民众负担 10.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礼器使用数量的变化突出反映了( ) A.青铜器的种类较前代丰富 B. 周王朝严格的等级界限 C. 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D.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 11.《墨子.尚贤上》记载:“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这段话表达了墨子( ) A.要求人们互爱互利 B.反对各国相互攻伐 C.提出要选贤能治国 D.批判贵族奢侈生活 12.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1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 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14.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5.下图是汉字“中国”演变的简要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