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4) 1 2 3 4 5 6 7 8 11 12 13 14 16 B B C C B A C A D B A D D 9.(1)正电位 负电位 (2)胞吐 消耗 (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不能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而化学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10.(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 释放乙酰胆碱(化学递质) (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15.(1)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 易化扩散 (2)进入细胞内的Ca2+会促进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3)膜两侧Na+浓度差增加,Na+内流数目增加 (4)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方案一:施加Ca2+通道阻断剂后,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而在Ca2+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大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Ca2+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实验方案有缺陷。方案二:能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准确 1.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细胞膜对其他离子也有通透性,只是通透性较小。 2.根据微电表上的电位差的变化可知,起始电位差为负值,A、D选项图示电流计两极均为膜外,起始电位差为0;C选项图示电流计两极均为膜内,起始电位差也为0;B选项图示电流计左边一极在膜内,为负电位,右边一极在膜外,为正电位,起始电位差为负值。 3.a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此时电位的维持是细胞内K+外流造成的,受刺激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使膜两侧电位发生了改变,由外正内负变成了外负内正,细胞外Na+内流量的多少与动作电位的高低密切相关,A项错误,C项正确;由c到e为复极化过程,由K+外流导致,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神经冲动的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项错误。 4.突触小泡释放化学递质时需要能量,因此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选项A正确;化学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小泡中,选项B正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选项C错误;突触小泡释放的化学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腺体,选项D正确。 5.神经元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NAD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大量ATP,选项A正确;化学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为扩散,不需要消耗ATP,选项B错误;受体蛋白是在核糖体上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消耗ATP,选项C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要靠钠 钾泵通过消耗ATP排钠保钾,即膜的静息电位靠耗能维持,选项D正确。 6.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以易化扩散的方式外流,选项A错误;化学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选项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通过组织液(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选项C正确;在突触后膜上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选项D正确。 7.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甲(突触前膜)引起甲膜电位发生变化时,可导致结构①(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方向移动,并且释放②(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物质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离不开组织液的运输作用,B正确;结构④是突触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构③(受体)能与物质②(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乙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物质②不能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错误;图中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等功能,D正确。 8.突触小体应为“轴突”末端膨大形成,图甲为神经—肌肉接头,b为肌细胞膜,即突触后膜,A项正确。若神经递质受体受损,将导致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