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编写 小学科学(人鄂版)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天气的成因》 大单元教学设计 HCN CH2 H,C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人教版/鄂教版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3单元《天气的成因》 单元主题 气象探秘局一一 解锁天气现象的成因密码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气象探秘局一一解锁天气现象的成因密码” 围绕水的三态变化与循环规律,揭示雾、云、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的 形成机制,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气象科学研究院”实习计划 学生化身“气象实习生”,完成三项科研任务: 1.任务一:追踪消失的水(对应《水到哪里去了》)一一探究蒸发奥秘: 2.任务二:破解天气密码(对应《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一一解 密不同天气现象的成因; 3.任务三:绘制水循环地图(对应《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一构建全球水 循环模型。 最终成果:制作《天气成因科学报告》,举办“校园气象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10.2水循环 ①描述蒸发、凝结等物态变化的条件; 学段目标 ②解释雾、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5-6年级) ③设计模型展示水循环过程。 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元内容概览 本单元包含《水到哪里去了》、《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和《水 在自然界的循环》这5课内容。 (二)分课内容解析 1.第七课《水到哪里去了》 (1)核心内容:探究水的蒸发现象(液态→气态)。 (2)关键活动: ①观察湿衣物变干、水洼消失等生活现象。 ②实验:用湿布擦拭黑板/桌面,记录水迹消失时间,分析蒸发条件(温度、 表面积、空气流动)。 (3)科学概念:水蒸发是水分子受热脱离液态的过程,需吸收热量(吸热 现象)。 2.第八课《雾和云》 (1)核心内容: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雾(近地面)和云(高空)。 (2)关键活动: ①模拟实验:加热烧杯水产生水蒸气,用冰块接近杯口制造“白雾”(模拟 雾的形成)。 ②对比高山云雾与地面晨雾的成因差异。 (3)科学概念:雾和云本质相同,区别在于凝结高度和温度条件。 3.第九课《露和霜》 (1)核心内容:水蒸气在物体表面遇冷凝结成露(>0℃)或凝华成霜(≤ 0℃)。 (2)关键活动: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