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933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613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动物的运动和反应,第三
  • cover
6 小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 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一年级下册(新教材) 单元名称 第 3 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 单元主题 动物特工队———探秘生存小智慧 课时安排 3 课时 一、单元主题 动物特工队———探秘生存小智慧 二、单元大情景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特工队员”,学员们(学生)需要完成三项终极 挑战:第一关“模仿大师”(观察与模仿动物运动)、第二关“反应侦察”(探 究动物感知与反应)、第三关“家园建筑师”(为蚯蚓设计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最终,成功通过所有挑战的学员将获得“小小动物学家”勋章。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1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3.1.1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眼、耳、鼻等感官感知环境,并做出 学习内容 一系列行为反应。 13.1.2 知道动物的行为受其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段目标 适用于 1-2 年级。 (1-2 年级) 课标要求此学段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简单描述 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 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信息;能在好奇 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 趣。”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动物的运动》、《动物的反应》和《寻找蚯蚓的“家”》这 3 课内容。 第 11 课《动物的运动》 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熟悉的动物(如麻雀、马、鱼、 蛇等)入手,认识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如飞行、奔跑、游泳、爬行等。通 过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并初步思考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运动 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运动对于动物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衍后代的重要意 义。 第 12 课《动物的反应》 在认识动物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动 物如何感知和回应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如轻触蜗牛、在蚂蚁前方 放置食物或障碍物等),了解动物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环境,并 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反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证意识,理解动物的行 为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第 13 课《寻找蚯蚓的“家”》 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将前两课所学的 “运动”和“反应”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学生将以“为蚯蚓安家”为任务驱动, 通过实地观察、猜测和简单实验,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如阴暗潮湿的土壤), 并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一个模拟蚯蚓栖息地的“家”。此课旨在培养学生基于证 据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三课内容遵循 “现象观察—原理探究—综合应用” 的认知逻辑,呈 递进式关系。 1.《动物的运动》 是基础,聚焦于对外部现象的直观感知和描述。 2.《动物的反应》 是深化,从现象深入到内部原理,探究动物行为背后的 感知与调节机制。 3.《寻找蚯蚓的“家”》 是迁移和应用,将前两课习得的核心概念(运动 方式、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综合运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科学问题中,完 成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创新的升华。 三课共同围绕 “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这一核心概念,层层递进,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探究循环。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1. 认识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知道动物能通过感官感知环境并做 科学观念 出反应; 2. 理解动物的行为和运动是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1. 在教师引导下,能比较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异同; 科学思维 2. 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动物行为的原因进行简单猜测与推理。 1. 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用语言、图画或动作初步描述 探究实践 信息; 2. 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