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944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玩中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5396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上册,整体,玩中学,第三
  • cover
小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玩中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一年级上册(新教材) 单元名称 第 3 单元《玩中学》 单元主题 玩具设计师挑战赛———探索“力”与“形”的奥秘 课时安排 4 课时 一、单元主题 玩具设计师挑战赛———探索“力”与“形”的奥秘 二、单元大情景 为迎接校园科技节,班级举办“小小玩具设计师挑战赛”。学生将化身“玩 具设计师”,通过完成四项闯关任务(制作一辆会动的小车、设计一个彩泥作品、 创造一个磁铁玩具、制作一架会旋转的纸蜻蜓),在“玩”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 理,最终在班级博览会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争夺“最佳设计师”勋章。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核心概念 4: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 4.1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玩小车》); 学习内容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玩彩泥》); (3)磁力是一种特殊的力(《玩磁铁》)。 (4)同时,单元最后的《做纸蜻蜓》活动,综合体现了核心概 念 13 “工程设计与物化”的初步启蒙。 符合 1-2 年级学段目标“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 学段目标 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通过观察、比较、制作等活动, (1-2 年级) 认识事物的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 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玩中学》单元,共包括 4课,依次为第 10 课 《玩小车》 、第 11 课 《玩彩泥》 、第 12 课 《玩磁铁》和 第 13 课 《做纸蜻蜓》 《玩小车》是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最直接、最熟悉的“推”和 “拉”动作来玩小车,观察并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静止的小车运 动,使运动的小车停止或改变方向)。其核心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力”与“物体 运动”之间的因果联系,聚焦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直观体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玩彩泥》引导学生通过“捏、揉、压、搓”等方式玩彩泥,改变彩泥的形 状,制作各种物体。其核心是让学生体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从“运动”到 “形变”,拓展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知维度,同时自然地融入了设计 与制作的工程技术启蒙(ETS)。 《玩磁铁》引导学生探究磁铁吸引物体的特殊现象。通过“探物游戏”(发 现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和“钓鱼游戏”等活动,初步认识磁铁具有磁性,以 及磁力可以不接触物体而施加作用(隔空吸铁)。这是在前面“接触力”认知基 础上的一个重要扩展和深化,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不同性质,激发探究兴趣。 《做纸蜻蜓》是单元的收官之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制作与探究活动。学生需 要动手折叠、制作纸蜻蜓,并通过“玩”纸蜻蜓(放手让其旋转下落),观察它 独特的运动方式。此课是对前三课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用:运用“力”(放 手)使“物体”(纸蜻蜓)“运动”(旋转下落),并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其“形 状”(翅膀折角)与“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设计与改进的工程思想。 本单元四课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创造”的逻辑顺序, 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1.认知发展序列:从最直接、普遍的“力”(推拉)→ 到力另一效果的体 现(形变)→ 再到一种特殊的、非接触的“力”(磁力)→ 最后综合应用对“力” 和“形”的理解完成一件作品并探究其运动。学生的科学探究从体验现象逐步走 向发现规律和动手创造。 2.概念建构层次:四节课共同围绕“力”和“物质”两大核心概念展开,层 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1)《玩小车》: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其运动状态(动、停、转)。 (2)《玩彩泥》:力作用于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