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970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696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下册,整体,常见的材料,第一
  • cover
小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 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一年级下册(新教材) 单元名称 第 1 单元《常见的材料》 单元主题 小小材料发现家———探索身边物质的奥秘 课时安排 5 课时 一、单元主题 小小材料发现家———探索身边物质的奥秘 二、单元大情景 “班级科学探秘营之‘材料博物馆’筹建行动” 本单元学习将在一个连续的、富有童趣的大情境中展开。班级将成立一个“科 学探秘营”,每位同学都是一名“小小材料发现家”。我们的终极任务是为班级 筹建一个微型的“材料博物馆”。每一课的学习,都是我们收集展品、研究展品、 制作展品标签和最终布展的过程。通过“寻找材料→探究特性→登记入册→创意 应用”的系列任务,驱动学生完成整个单元的探究学习。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13.1 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知道常见的工具和材料。 学习内容 13.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利用身边的可加工材料和工具,完成 一项任务。 学段目标 适用于第一学段(1-2 年级)。课标要求在此学段引导学生“观 (1-2 年级) 察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能依据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并“知道常见材料的基本特点和用———,同时“能利用多种感官 或简单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石头》、《木头》、《金属》、《塑料》和《做泥塑》这 5 课内容。 第一课《石头》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制品(如石桥、石凳、 石雕等),初步建立“材料”概念。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掂等)观察描 述天然石头的颜色、花纹、硬度、粗糙程度等外部特征,感知石头是一种天然的、 坚硬的常见材料,并了解其一些简单用途。 第二课《木头》则是引导学生识别生活中由木头制成的物品(如桌椅、积木、 木制玩具等)。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木制品,认识木头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具有 颜色、纹理、质地、轻便、易加工等特性,并初步了解木材来源于树木,渗透珍 惜木材资源的意识。 第三课《金属》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文具盒、钥匙、勺 子等)。通过观察和简单实验(如掂重、听声音、感受冷热),探究金属材料具 有光泽、坚硬、导热性好、较重等常见特性,并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课《塑料》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如塑料杯、玩具、尺子等)。 通过观察、触摸、按压等活动,探究塑料材料具有颜色多样、轻便、有弹性、不 易碎等特性,初步认识塑料是一种常见的人造材料,并简单讨论塑料带来的便利 与环保问题。 第五课《做泥塑》是单元总结与拓展应用课。引导学生运用对本单元几种材 料(特别是泥土作为一种天然材料)的认识,动手制作一个泥塑作品。在“做” 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材料的特性(如泥土的柔软、可塑性),体验利用材料进 行创造的乐趣,并思考如何让作品更美观、牢固,初步融合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 简单实践。 本单元五课内容遵循“分述常见单一材料特性 → 综合应用与创造”的逻辑 顺序进行组织。 1.《石头》、《木头》、《金属》、《塑料》 四课是并列关系,分别聚焦 一种典型的常见材料(包含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它们共同承担着引导学生观 察和描述常见物体的材料构成,并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探究四种典型材料的主要特 性的核心任务。这四课是单元知识建构的基础。 2.《做泥塑》 一课则是在前四课学习基础上的综合、延伸与实践。它引导 学生将关注点从认识材料本身转向初步体验利用材料(泥土)的特性进行设计与 制作,体现了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初步融合,是单元学习成果的综合运用和 创造性表达。 四节分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